一、课程介绍
1.色彩构成(InteractionofColor),即色彩的相互作用,是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变幻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组合各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过程。色彩构成是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之一,它与平面构成及立体构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色彩不能脱离形体、空间、位置、面积、肌理等而独立存在。
2.学习目的是培养艺术的创造性思维方式,掌握色彩搭配的视觉规律。从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四个方面讲述色彩的属性和视觉创造的方法。以大量优秀的学生色彩构成作品为范例,同时结合国际、国内的视觉设计精品进行分析,让学生对色彩知识有详尽的认识和理解,在实践中应用色彩。
二、色彩基础知识
1.色 相
简单来说就是“这是什么颜色”,比如红的、绿的、黄的,还是蓝的,这叫色相。不同的颜色就叫不同的色相。
2.纯 度
也叫饱和度。当一个颜色里调进了其他乱七八糟的颜色之后,它的纯度就会递减。如下图,从左到右,你会觉得越到后面是一个灰不溜秋的红。其实在色相上它仍就是红色,但因为有了其他颜色的加入,红色纯度就降低了。
3.明 度
指颜色的亮度,不同的颜色具有不同的明度,例如黄色就比蓝色的明度高,在一个画面中如何安排不同明度的色块也可以帮助表达画作的感情,如果天空比地面明度低,就会产生压抑的感觉。
三、课程任务
1.通过理论的讲授和严格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设计意识、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主观意识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水平,为专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该课程的定位是侧重从美学、设计学、色彩学多学科相结合的角度,重点论述设计色彩的历史沿革,写生描绘、创造灵感的开发,与审美特征,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和艺术设计的表现与创新能力。通过主观意识将大自然复杂纷繁的色彩想象还原成为最基本的色彩要素。
2.通过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实施教学:将特定的主题联想的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按照“创设情境-确定问题(任务)-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四步法来组织教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制订方案、实施方案、最终评价学生。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适当讲解,并进行引导、辅导、评价。
《色彩构成》课程虽然基础,但绝不简单。整个色彩构成课程相互串联,相互渗透。从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整理出一套能服务于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思维方法与技术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