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掌村一脉青山英雄魂
在解放区上白作街道,有一个山脚下的小村庄,叫塔掌村。该村背靠大山,民风淳朴,一位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英勇牺牲的战斗英雄就出生在此。这位英雄的名字叫王忠殿。塔掌村是上白作街道春林村的一个自然村,位于影视大道南侧,与中站区接壤,小村被一条山沟分为东塔掌村和西塔掌村,东塔掌村又称为东洼。
塔掌村缘何得名?据村里的老人讲,山脚下有一座孙真庙,庙前的一块平地如手掌般大小,适合人们生活,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塔掌”。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可说明的是,对于山脚下的老百姓来说,一块平整的土地就是珍贵的资源。
1944年6月23日,王忠殿出生在东塔掌村的一个普通家庭。王忠殿的父亲是一名地下交通员,秘密为八路军传送情报、转运物资,其堂侄王庆华和堂兄王忠文也分别参加了八路军和游击队。“听母亲讲,姥爷为八路军转运物资时用的是摇篮,让年幼的大舅(即王忠殿)躺在摇篮里作掩护。”王忠殿的外甥女陈海霞说。
红色基因和良好家风,练就了王忠殿质朴、坚毅的品格,也为他树立立志报国、不怕牺牲的爱国情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61年,17岁的王忠殿从焦作四中毕业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新疆军区某部九连服役。“当时,哥哥立志报效祖国,没有告诉父母,自己在学校报名参军,他身穿军装回到家中的情形,我至今仍深记在脑海中。”王忠殿的弟弟王忠干说。
那一年,王忠殿17岁,王忠干11岁。
1962年10月20日,印度当局多次置我国的严重警告于不顾,悍然发动了对我国西南边疆的大规模武装侵略。驻西藏、新疆边防部队遵照中国政府和中央军委的决定,进入战备状态,奉命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开始自卫反击。
1962年10月,王忠殿所在连队奉命开拔到前线。战斗中,王忠殿发扬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精神,英雄杀敌,荣立三等功。11月17日晚上,九连接受了反击印军某据点的任务,王忠殿所在的一排担任主攻。王忠殿和战友一道冒着猛烈的炮火,奋勇向前。他一连炸了三个敌人的暗堡,为部队前进扫清了障碍。
11月18日9时许,上级命令九连一排立刻出发支援八连。原来,八连在向一个高地发起冲锋时,受到印军暗堡火力的阻击压制,情况危急。出发前,排长看到王忠殿脸上有伤,劝他留下来休息。王忠殿说:“排长,我是对敌喊话员,不去怎么能行?”在王忠殿的坚决要求下,排长同意他参加支援八连的任务。
战斗异常惨烈。一座20多米长、1米多厚的大型地堡挡住了我军的前进道路,印军密集的子弹朝外疯狂射击,我军组织了两次爆破都没成功。王忠殿知道不排除这个障碍,部队会遭受很大的伤亡,就主动要求:“排长,让我去把它炸掉!”随后,王忠殿从战友手中拿过爆破筒,向印军的火力点冲了过去。战友杨志成也抱着炸药包,和王忠殿一起接近敌堡。前进中,王忠殿的腿部中弹,他拒绝了杨志成的包扎,迅速冲到敌堡前。两次插入爆破筒,还没等拉火,都被敌军推了出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王忠殿第三次把爆破筒推进敌人的地堡。
“他大喊了一声:‘杨志成快撤!’然后用胸膛顶住爆破筒,迅速拉响了导火索。随着‘轰隆’的爆炸声,敌人的地堡被炸飞了,年仅18岁的王忠殿也英勇牺牲。”回忆起当时的战斗情景,王忠殿的战友路振江仿佛如昨。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结束后,王忠殿被部队誉为“黄继光式的战斗英雄”,他所在的连队被命名为“王忠殿连”,所在的班被命名为“王忠殿班”。1962年12月20日,部队党委追认王忠殿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63年2月1日,部队追记王忠殿一等功;1963年3月9日,国防部授予王忠殿“战斗英雄”称号。
青山埋忠魂,英名载史册。如今,在塔掌村北的一片树林里,家乡人为战斗英雄筹建了一座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王忠殿烈士事迹馆,馆内陈列着许多珍贵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来这里参观、缅怀战斗英雄。
2020年8月,中共焦作市委宣传部将王忠殿烈士事迹馆命名为焦作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战斗英雄的事迹值得永远纪念。塔掌村,这个山脚下的普通小村庄,因孕育战斗英雄而成为立在山阳大地间的“红色地名”,英雄的事迹流传半个多世纪,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怀川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