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生产与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与代码
1.专业名称:中药材生产与加工
2.专业代码:520414
二、入学要求
高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入学要求一般为高中阶段教育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修业年限
高职学历教育修业年限均以3年为主,可以根据学生灵活学习需求合理、弹性安排学习时间。
四、职业面向
(一)职业面向岗位
表1 中药材生产与加工专业面向的岗位和工作领域
所属专业大类 (代码) | 所属专业类 (代码) | 对应行业 (代码) | 主要职业类别 (代码) | 主要岗位类别 (或技术领域) |
医药卫生大类(52) | 中医药类(5204 ) | 农业(01); 医药制造业(27); 批发业(51); 零售业(52); 仓储业(59);
| 药学技术人员 (2-05-06); 中药材种植员 (5-01-02-05); 采购人员 (4-01-01); 销售人员 (4-01-02); 中药饮片加工人员 (6-12-02); | 中药饮片生产、中药制剂生产、中药验收、购销、 中药生产管理等岗位(群) |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中药材的鉴定、中药材的规范化种养、中药材的产地加工、中药材的炮制加工、中药的制剂生产、中药材的贮藏养护管理等基本知识,具备中药原料的生产、加工,中药新药开发和中药资源的综合开发等能力,在医药卫生、农业、生物等行业从事中药材生产、产地加工、饮片炮制、栽培与养殖、炮制加工、鉴定、制剂、质量控制及中药市场营销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在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
1.素质
(1)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
(2)崇尚宪法、遵法守纪、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热爱劳动,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3)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及创新思维。
(4)勇于奋斗、乐观向上,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5)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1-2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健身与卫生习惯,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6)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1-2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2.知识
(1)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2)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安全消防、文明生产等知识。
(3)掌握药用植物识别、种植、病虫害识别与防治基础知识。
(4)掌握中药鉴定、中药材采收与产地加工的基础知识。
(5)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及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的基础知识。
(6)掌握中药炮制、《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中药饮片基础知识。
(7)掌握中药验收、储存与养护基础知识。
(8)掌握药事管理的基础知识。
3.能力
(1)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能识别常见药用植物,能进行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物候期观察、播种、移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
(4)能鉴定中药真伪优劣,能进行中药材采收与加工。
(5)具有对中药进行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检识的能力,能进行中药提取物生产。
(6)具有中药饮片加工能力,能进行中药净制、切制、炒制、假制、蒸煮等操作。
(7)具有中药储存与养护能力,能根据中药材、中药饮片的特点进行日常养护。
(8)会正确使用和维护常用仪器设备。
(9)具有适应中药产业优化升级和绿色生产、环境保护、安全防护的能力。
(10)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和维护能力。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主本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
(一)公共基础课程
1.“思政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总计48学时,3学分。
《思想道德与法治》48学时,3学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32学时,2学分。
《形势与政策》32学时,1-4学期每学期8学时。该课程采取专题报告形式进行授课,1学分。
2.军事理论
《军事理论》根据学院实际分学院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开设,共32学时,2学分。其中集中面授16学时,在线课程学习16学时。《军事技能》训练时间为2周14天,112学时,计2学分。
3.大学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学院实际分学院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开设,共32学时,2学分。大学生健康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等。各专业通过讲座、报告会、网络、展览等各种形式进行,采取讲授与专题讲座相结合、集中与分散授课相结合、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4.创业就业指导
《创业指导》安排在第三学期开设,共32学时,记2学分。《就业指导》安排在第四学期开设,共38学时,记2学分。
5.公共艺术教育
《公共艺术教育》在非艺术专业开设,学生至少要在学校开设的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取得2个学分方可毕业。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等5门,每门课32学时,计2学分。
6.安全教育
各专业要将安全教育与德育、法制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有机融合,把敬畏生命、保障权利、尊重差异的意识和基本安全常识根治在学生心中。各专业通过讲座、报告会、网络课程、展览等各种形式进行。
各专业要科学开展国家安全教育,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牢固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增强自觉维护国家安全意识,具备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要重点围绕理解中华民族命运与国家关系,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引导学生系统掌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理解中国特色国家安全体系,树立国家安全底线思维,将国家安全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强化责任担当。
7.大学体育
《大学体育》第一、二、三、四学期开设,周2学时,4学分。第二学期考核以太极拳为主,要求学生在校三年期间必须通过《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学会简化杨氏24式太极拳。一年级开设简化杨氏24式太极拳、篮球专项,二年级开设。
8.大学英语
《大学英语》第一、二学期开设,第一学期考试课,周4学时,4学分;第二学期考查课,周4学时,4学分。
9.大学计算机基础
《大学计算机基础》根据学院实际分学院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开设,共32学时,全部为上机操作,2学分,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
10.劳动教育
《劳动专题教育》,理论课,共1学分,第二学期开设,进行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具体课程由教务处统一安排。
《劳动实践教育》,实践课,共1学分,第一到第四学期开设,每学期由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后勤基建处等相关部门联合组织开展“劳动周”活动,各专业也可根据专业特色,定期组织学生到学校食堂、周边社区等开展志愿劳动服务。通过多样的劳动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培养积极的劳动精神和必备的劳动能力。
11.思想道德考核
思想品德教育计4学分,每学期1学分,由学生处负责考核。
(二)专业基础课程
1.药用植物学
本课程总学时64学时,理论学时32,实践学时32,共4学分,在第一学期开设。该课程是中药材生产与加工专业基础课程。本门课程主要学习、细胞、组织和药用植物的六大器官的形态特质和类型;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植物细胞后含物和植物组织显微特征、植物器官的形态和内部构造、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的主要特征,20个代表科药用植物的鉴别要点。会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后含物和植物组织特征、根茎叶内部构造、准确用植物学语言描述植物形态、识别代表药用植物,培养学生基源鉴定能力,为中药鉴定技术的学习奠定基础。
2.中医理论基础
本课程总学时64学时,理论学时64,实践学时0,共4学分,在第一学期开设。该课程是中药材生产与加工专业基础课程。本门课程主要学习中医整体观念、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病因、病机、辨证、预防与治则。通过本门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基本观点(整体观念、辩证论治),学习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掌握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病因病机的认识,了解中医诊察疾病、辨别病证的基本方法。为后续课程中药学、中药炮制工程技术奠定基础。
3.药用植物栽培技术
本课程总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36,实践学时36,共4学分,在第二学期开设。该课程是中药材生产与加工专业基础课程。本门课程主要学习药用植物栽培、药用植物栽培基地生态条件评价与选择、药用植物繁殖、药用植物种植、药用植物产量调查与品质分析、药用植物采收与产地加工、主要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等内容。通过本门课学习,使学生掌握药用植物栽培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主要药用植物的种植技术,具备从事药材生产的实践技能,并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和技术来指导实际生产;另外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树立生态平衡的意识,兼顾生产力增长、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安全,实现中药材生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4.实用中药学
本课程总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72,实践学时0,共4学分,在第二学期开设。该课程是中药材生产与加工专业基础课程。本门课程主要学习中药的性能、配伍应用、用药禁忌及用法用量等基本理论以及常用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应用、使用注意等基本知识。通过本门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中药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事项等知识,为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技术、中药制剂技术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今后从事中医药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5.有机化学
本课程总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36,实践学时36,共3学分,在第二学期开设。该课程是中药类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学习烷烃、单烯烃、炔烃和二烯烃、旋光异构、脂环烃、芳香烃、卤代烃、醇酚醚、醛酮醌、羧酸及其衍生物、含氮和磷有机化合物、杂环化合物和生物碱、糖类化合物、脂类化合物、氨基酸和蛋白质等内容,学生能掌握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基础,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和性质、基本有机反应及其机理等,具备有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技术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提纯方法与技术、基本有机合成实验的能力。
6.中药材产地加工技术
本课程总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36,实践学时36,共4学分,在第三学期开设。该课程是中药材生产与加工专业核心课程。本门课程主要学习中药材加工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常用中药材的来源、产地、采收、产地加工、主要商品规格、包装与贮藏、质量要求等。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中药产地采收加工的方法以及产地包装贮存。
(三)专业核心课程
1.中药炮制技术
本课程总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36,实践学时36,共4学分,在第三学期开设。该课程是中药材生产与加工专业核心课程。本门课主要学习炮制对中药化学成分的影响、饮片的贮藏保管,以及净制、切制、清炒、加辅料炒、炙、峻、蒸、煮、煌、复制、发芽、发酵等的炮制操作要点、质量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说出中药炮制目的、炮制对中药化学成分的影响、饮片的贮藏保管、质量要求,中药炮制作用、炮制原理: 会使用中药炮制常用器具,学会中药材的净制、切制,以及清炒、加辅料炒、炙、嫩、蒸、煮、焊等操作要点,判断中药饮片质量及其不合格饮片产生的原因,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为后续课程 (中药调剂技术、中药制剂技术) 的学习和今后从事中药炮制工作奠定基础。
2.中药鉴定技术
本课程总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36,实践学时36,共4学分,在第三学期开设。该课程是中药材生产与加工专业核心课程。本门课程主要学习中药鉴定技术的基本理论;常用中药鉴定基本技术和技能;常用中药的性状鉴别技术、显微鉴定方法、真伪优劣判断等。使学生综合掌握中药鉴定的依据和方法;了解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熟悉中药鉴定的方法: 学会中药鉴定抽样原则: 知道《中国药典》的使用方法: 了解药品质量标准,知道劣药假药的有关规定,知道常用中药的来源、产地、采制、贮藏及性状鉴定要点;了解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等中药鉴定新的技术和方法。为学生今后从事中药质检、经营管理、中药调剂等相关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中药药剂学
本课程总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24,实践学时48,共4学分,在第三学期开设。该课程是中药材生产与加工专业核心课程。本门课程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合理应用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继承和整理中医药学中有关药剂学的理论、技术与经验,为发展中药药剂奠定基础;充分吸收和应用现代药剂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加速实现中药剂型现代化;加强中药药剂学基本理论研究,是加快中药药剂学“从经验开发向现代化科学技术开发”过渡的重要研究内容;积极寻找药剂新辅料,以适应中药药剂某些特点的需要。
4.中药调剂学
本课程总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48,实践学时24,共4学分,在第四学期开设。该课程是中药材生产与加工专业核心课程。本门课程主要叙述调剂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的一门专业学科。学习调剂主要是调配处方,对于中药的品种、质量、药性等又与中医、中药、炮制、方剂、制剂等学科密切相关,因此教学内容既要注意内在联系,又要避免重复。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掌握中药药剂的调配、民售及服用等相关理念知识与操作技术。
5.中药储存与养护
本课程总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72,实践学时0,共4学分,在第四学期开设。该课程是中药材生产与加工专业核心课程。本门课程主要学习中药材及饮片储存与养护的基本知识、日常养护方法;霉变、虫蛀、泛油等变异现象识别和变异现象发生与仓储关系;状态标准设置、中药分类堆码、分类间隔、查库;进出库程序及管理等。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胜任中药仓储岗位、验收岗位的具体工作。
6.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
本课程总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48,实践学时24,共4学分,在第四学期开设。该课程是中药材生产与加工专业核心课程。本门课程主要学习药用植物病虫的种类、识别,掌握常见病虫的防治方法,对学生自主解决药用植物种植中病虫的防治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主要药用植物病虫的识别,学会药用植物病虫防治的方法,能运用植保技能,为药用植物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8.中药药理学
本课程总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72,实践学时0,共4学分,在第四学期开设。该课程是中药材生产与加工专业核心课程。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以中药功效主治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课程内容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重点讲述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中药复方药理、中药药理研究思路及中药新药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各论包括概述和常用药物两部分,重点介绍与各类中药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常用单味药的主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现代应用及不良反应等。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掌握中药防病、治病的现代科学原理,了解中药药理学在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地位。
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见附件表1、附件表2和附件表3)
八、实施保障
主要包括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学习评价、质量管理等方面。
(一)师资队伍
1.队伍结构
学生数与本专业专任教师数比例不高于25:1。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一般不低于60%,专任教师队伍要考虑职称、年龄,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
2.专任教师
专任教师应具有高校教师资格;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具有中药材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扎实的本专业相关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够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有每5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
3.专业带头人
专业带头人原则上应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能够较好地把握国内外中药材行业、专业发展,能广泛联系行业企业,了解行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实际,教学设计、专业研究能力强,组织开展教科研工作能力强,在本区域或本领域具有一定的专业影响力。
4.兼职教师
兼职教师主要从本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聘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能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指导和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等专业教学任务。
(二)教学设施
教学设施主要包括能够满足正常的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所需的专业教室、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等。
1.专业教室基本条件
专业教室一般配备黑(白)板、多媒体计算机、投影设备、音响设备,互联网接入或Wi-Fi环境,并实施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安装应急照明装置并保持良好状态,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逃生通道畅通无阻。
2.校内实训室基本要求
(1)药用植物实训室
药用植物实训室应配备显微镜、三用紫外分析仪、横切显微标本片、药用植物腊叶标本、浸制标本等;用于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组织培养、中药鉴定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与实训。
(2)中药化学实训室
中药化学实训室应配备回流提取装置、旋转蒸发器、分液漏斗、离心机、恒温水浴锅、紫外荧光分析仪、电热鼓风干燥箱、高效液相色谱仪等;用于中药化学实用技术、中药提取物生产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与实训。
(3)中药质量检测实训室
中药质量检测实训室应配备分析天平、酸度计、电导率仪、离心机、恒温水浴锅、可见分光光度计、紫外分光光度计、电热鼓风干燥箱、恒温电动搅拌器、回流提取装置、旋转蒸发器、紫外荧光分析仪、红外光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用于中药质量检测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与实训。
(4)中药炮制实训室
中药炮制实训室应配备工作台、药匾、簸箕、药筛、锤子、切药刀、润药池、烘干机、小型粉碎机、煤气炉、炒药锅、铁铲、托盘天平、搪瓷盘、中药切药机、台秤、蒸锅、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等;用于中药炮制技术、中药材产地加工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与实训。
(5)药用植物园
药用植物园应配备翻耕机、锄头、果树剪、喷雾器、铁锨、水桶、耙、镐等;用于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育种技术、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与实训。
5.教学评价
(1)课程考核:将各课程考核方式分为两部分,一是形成性考核,占科目总成绩的 50%,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考勤、学习态度、平时理论和技能考核等;二是终结性考核,占科目总成绩的50%,包括:期末理论考核、期末技能考核。
(2)实习考核:以实习单位为主,主要考核学生实习中的岗位职业能力、职业态度、团结协作、人际沟通能力等。
(3)评价:建立了较完善的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机制,教学秩序良好。 通过巡课、听课、召开师生座谈会、教师评学、学生评教等活动,采取学生、同行、督导小组三层次评教,形成了科学的评教运行机制。
(三)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教师专业教学研究和教学实施所需的教材、图书文献及数字教学资源等。
1.教材及图书
每一个课程有专门的教材,并且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中药材与大健康产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学内容,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特色教材:
(1)按照“书证融通课程一体化、专业复合课程模块化、创新实践课程项目化、配套教材数字化”的课程与教材一体化建设原则,引入国家职业标准和行业技术标准,聚焦产业创新要素,以职业能力提高为目标、以典型职业活动为载体,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适用于不同生源类型、不同岗位发展的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特色教材。
(2)融入多层次、多维度、高质量的多媒体资源,打造一批移动数字化特色教材,支撑课内教学延展至课前和课后,为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促进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提供资源。
2.数字教学资源配置基本要求
建设、配备与本专业有关的音视频素材、教学课件、数字化教学案例库、虚拟仿真软件、数字教材等专业教学资源库,应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动态更新,能满足教学要求。
(四)教学方法
针对职业人才的培养特点,遵循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在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落实教学目标、管理等方面统一要求的前提下,适应不同职业发展路径,根据普通高职、贯通培养、社会人员等不同生源特点,采取灵活教学模式,推行PEPER(策划Plan、研讨Explore、实践Practice、评价Evaluate、反思Reflect五环节)教学法,广泛应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打造有用、有趣、有效课堂。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理实一体、行动导向”教学,在理论教学中密切结合实例,注重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实训教学中结合实际操作讲解理论知识,注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课程为指导”,根据课程特色要求,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
专业群技术基础课程主要采取问题导向和案例教学等教学法,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作用。主要教学方法有:问题牵引法、启发教学法、案例演示法、任务驱动法、模拟训练法、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小组教学法、激励教学法、比赛教学法、自学指导法等。
(五)学习评价
以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定性评价为主,同时结合结果性评价和定量性评价,形成学生学习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其中,过程性评价主要体现为学生课堂学习理解、教学参与情况等学习过程,是学习评价的主要方式,有利于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来评定;结果性评价主要以学生学习的成效为评价方式,主要采用考试、考查等定量方式进行评定。
(六)质量管理
1. 学校主要监控措施
学校督导通过审查教学文件、巡视、听课、向学生调查了解等方式掌握教学情况,督促教学规范,推广优秀教师教学经验,指导部分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反馈或通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要求;教务处督查教学计划执行,开展教学值日检查,加强巡考,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网上评教,严格审查毕业资格;学院领导和教学系统中层干部认真执行听课、评课制度。
2. 二级学院主要监控措施
教务处和学院督导室除开展日常教学检查外,每年还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教学计划执行、各类教学准备、课堂教学、实训实习、毕业项目及考试等专项检查;二级教学单位督导组对本院教师全面听课及检教学资料;各班级均有一名学生信息员,定期向院教学负责人反映教学情况。各级、各类教学检查中反映的问题,均及时向有关人员进行反馈或在一定范围内公开通报,达到教学事故认定标准的,则按教学事故认定办法进行处理。
3. 合作培养企业主要监控措施
在各实习基地均建立由企业相关部门负责人、指导教师及校内专业教师组成的顶岗实习管理小组,负责学生实习期间的指导、管理与考核;要求顶岗实习的学生都必须及时向院(系)汇报实习情况,由校内指导教师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计入顶岗实习成绩。
九、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是学生通过规定年限的学习,须修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学时学分,完成规定的教学活动,毕业时应达到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要求。毕业要求应能支撑培养目标的有效达成。
(一)学分要求
各门课程均按学习统一对学分制要求进行考试成绩管理,课程考试实行学分制要求管理,学生毕业最低总学分为132学分。
(二)顶岗实习要求
在校学生必须参加顶岗实习并成绩合格,顶岗实习一般至少为半年。
(三)证书要求
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如下职业资格证书:
药品购销员、健康管理师、公共营养师等。
表2 学生获得相应专业等级证书、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对应学分
名称(证书、竞赛) | 级别 | 对应学分 |
省级竞赛 (教育厅、人社厅、工信厅等主管部门举办的赛项) | 一等奖 | 10 |
二等奖 | 8 | |
三等奖 | 6 | |
优秀奖 | 4 | |
行业企业举办的省级以上竞赛 | / | 4 |
国家认可的其他种类专业证书 | / | 4 |
职业类资格证书 | 高级工 | 6 |
中级工 | 4 | |
初级工 | 2 |
十、专业特色
本专业将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相融合,以课程平台、创新实践平台为依托,培养具备通用职业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习、实验等形式培养实际操作能力。随着中药行业的发展,该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有较高竞争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国家对于传统医学和中药材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为该专业毕业生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十一、附录
附表1、中药材生产与加工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安排表
课程 类别 | 课程编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数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备 注 | ||||||||
总学时 | 理论 学时 | 实践 学时 | 一 | 二 | 三 | ||||||||||
1 | 2 | 3 | 4 | 5 | 6 | ||||||||||
公 共 基 础 课 程 | 公 共 基 础 必 修 课 | 01080111 | 思想道德与法治 | 3 | 48 | 42 | 6 | 4 |
|
|
|
|
| A | * |
01080052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2 | 32 | 28 | 4 |
| 2 |
|
|
|
| A | * | ||
01080049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 3 | 48 | 42 | 6 |
|
|
| 3 |
|
| A | * | ||
01080045 | 形势与政策 | 1 | 32 | 32 | 0 | 1 | 1 | 1 | 1 |
|
| A | 9-16W | ||
01080039 | 大学英语(1) | 4 | 64 | 64 | 0 | 4 |
|
|
|
|
| A | * | ||
01080040 | 大学英语(2) | 4 | 64 | 64 | 0 |
| 4 |
|
|
|
| A | * | ||
01080035 | 大学体育(1) | 1 | 32 | 0 | 32 | 2 |
|
|
|
|
| C | * | ||
01080036 | 大学体育(2) | 1 | 32 | 0 | 32 |
| 2 |
|
|
|
| C | * | ||
01080037 | 大学体育(3) | 1 | 32 | 0 | 32 |
|
| 2 |
|
|
| C | * | ||
01080038 | 大学体育(4) | 1 | 32 | 0 | 32 |
|
|
| 2 |
|
| C | * | ||
01080041 | 大学计算机基础 | 2 | 32 | 0 | 32 |
| 2 |
|
|
|
| C | * | ||
01080043 | 创业指导 | 2 | 32 | 32 | 0 |
|
|
| 2 |
|
| B | △ | ||
01080044 | 就业指导 | 2 | 38 | 38 | 0 |
|
|
|
| 2 |
| B | △ | ||
01080046 |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 | 2 | 32 | 32 | 0 |
| 2 |
|
|
|
| B | △ | ||
01080047 | 安全教育 | 2 | 32 | 32 | 0 |
| 2 |
|
|
|
| B | △ | ||
01080048 | 军事理论 | 2 | 32 | 32 | 0 | 2 |
|
|
|
|
| B | △ | ||
01080031 | 劳动教育 | 2 | 32 | 16 | 16 | 劳动 | 劳动 | 劳动 | 劳动 |
|
| D | * | ||
01080112 | 军事技能 | 2 | 112 | 0 | 112 | 112 |
|
|
|
|
| D | * | ||
小计 | 37 | 758 | 454 | 304 | 11 | 15 | 3 | 8 | 2 |
|
|
| |||
公 共 选 修 课 | 公共选修课由教务处统一安排 | 最低达到4学分,48学时 公共选修课主要开设本专业外的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如公共艺术教育、党史国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使学生兼备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艺术素养。 |
|
| |||||||||||
中共党史 | 1 | 16 | 16 | 0 |
| 1 |
|
|
|
| B |
| |||
新中国史 | 1 | 16 | 16 | 0 |
| 1 |
|
|
|
| B |
| |||
中华传统文化 | 1 | 16 | 16 | 0 |
| 1 |
|
|
|
| B |
| |||
音乐鉴赏 | 2 | 32 | 32 | 0 | 2 |
|
|
|
|
| B |
| |||
书法鉴赏 | 2 | 32 | 32 | 0 | 2 |
|
|
|
|
| B |
| |||
影视鉴赏 | 2 | 32 | 32 | 0 | 2 |
|
|
|
|
| B |
| |||
美术鉴赏 | 2 | 32 | 32 | 0 | 2 |
|
|
|
|
| B |
| |||
舞蹈鉴赏 | 2 | 32 | 32 | 0 | 2 |
|
|
|
|
| B |
| |||
民间艺术赏析 | 1 | 16 | 16 | 0 |
|
| 1 |
|
|
| B |
| |||
中国音乐简史 | 1 | 16 | 16 | 0 |
|
| 1 |
|
|
| B |
| |||
当代影视评论 | 1 | 16 | 16 | 0 |
|
| 1 |
|
|
| B |
| |||
合唱艺术 | 1 | 16 | 16 | 0 |
|
|
|
|
|
| B |
| |||
小计 | 4 | 64 | 64 | 0 | 2 | 1 | 1 |
|
|
|
|
| |||
专 业课 程 | 专 业 基 础 课
| 03010003 | 药用植物学 | 4 | 64 | 32 | 32 | 4 |
|
|
|
|
| A |
|
03010055 | 中医理论基础 | 4 | 64 | 64 | 0 | 4 |
|
|
|
|
| A |
| ||
03010004 | 有机化学 | 4 | 72 | 36 | 36 |
| 4 |
|
|
|
| A |
| ||
03010027 |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 | 4 | 72 | 36 | 36 |
| 4 |
|
|
|
| A |
| ||
03010009 | 实用中药学 | 4 | 72 | 72 | 0 |
| 4 |
|
|
|
| A |
| ||
03010024 | 中药化学技术 | 4 | 72 | 36 | 36 |
|
| 4 |
|
|
| A | * | ||
03010012 | 中药材产地加工技术 | 4 | 72 | 36 | 36 |
|
| 4 |
|
|
| A | * | ||
专 业 核 心 课 | 03010057 | 中药药剂学 | 2 | 64 | 64 | 0 |
|
| 4 |
|
|
| A | * | |
03010013 | 中药炮制技术 | 4 | 72 | 36 | 36 |
|
| 4 |
|
|
| B |
| ||
03010029 | 中药鉴定技术 | 4 | 72 | 36 | 36 |
|
| 4 |
|
|
| B |
| ||
03010025 | 中药方剂学 | 2 | 64 | 32 | 32 |
|
| 4 |
|
|
| B |
| ||
03010056 | 中药调剂学 | 4 | 72 | 48 | 24 |
|
|
| 4 |
|
| A | * | ||
03010023 | 中药药理学 | 4 | 72 | 72 | 0 |
|
|
| 4 |
|
| A | * | ||
03010016 | 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 | 4 | 72 | 48 | 24 |
|
|
| 4 |
|
| A | * | ||
03010017 | 中药资源学 | 4 | 72 | 24 | 48 |
|
|
| 4 |
|
| B |
| ||
03010043 | 中药储存与养护 | 4 | 72 | 72 | 0 |
|
|
| 4 |
|
| B |
| ||
03020027 | 医药市场营销 | 2 | 64 | 32 | 32 |
|
|
|
| 4 |
| B |
| ||
03010021 | 药膳食疗学 | 2 | 64 | 32 | 32 |
|
|
|
| 4 |
| B |
| ||
小计 | 64 | 1248 | 808 | 440 | 8 | 12 | 24 | 20 | 8 |
|
|
| |||
实 践 环 节 课 程 | 01080113 | 军事训练 | 2 | 2W | 0 | 48 | 2W |
|
|
|
|
| D |
| |
01080118 | 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 | 25 | 27W | 0 | 810 |
|
|
|
| 10W | 15W | E |
| ||
小计 | 28 | 648 | 0 | 858 |
|
|
|
|
|
|
|
| |||
总计 | 132 | 2928 | 1326 | 1602 | 26 | 28 | 28 | 28 | 10 | 15 |
|
|
注:1、“考核方式”分为:A闭卷考试、B开卷考试、C实作考核、D过程考核、E成果评审、F绩效考核。
2、课程特征属性(备注):*为核心课程;△为课证融通课程;#为集中实践教学,XW表示X周;○为常规教育或机动安排,不进课表。
附表2、中药材生产与加工专业学时、学分统计表
总学时 | 总学分 | 实践总学时 | 实践总学时所占比例 | 公共基础课学时 | 公共基础课学时所占比例 | 选修课总学时 | 选修课学时所占比例 |
2928 | 132 | 1602 | 55% | 758 | 26% | 320 | 11% |
附表3、学生获得相应专业等级证书、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对应分
名称(证书、竞赛) | 级别 | 对应学分 | 要求(必考、选考) |
省级竞赛 (教育厅、人社厅、工信厅等主管部门举办的赛项) | 一等奖 | 10 |
|
二等奖 | 8 |
| |
三等奖 | 6 |
| |
优秀奖 | 4 |
| |
行业企业举办的省级以上竞赛 | / | 4 |
|
国家认可的其他种类专业证书 | / | 4 | 必考 |
职业类资格证书 | 高级工 | 6 | 选考 |
中级工 | 4 | 必考 | |
初级工 | 2 | 必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