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发布者:王恒发布时间:2024-03-26浏览次数:10

  药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与代码

1.专业名称:药品生物技术

2.专业代码:470102

二、入学要求

高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入学要求一般为高中阶段教育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修业年限

高职学历教育修业年限均以3年为主,可以根据学生灵活学习需求合理、弹性安排学习时间

四、职业面向

(一)职业面向岗位

1  药品生物技术专业面向的岗位和工作领域

所属专业大类

(代码)

所属专业类

(代码)

对应行业

(代码)

主要职业类别

(代码)

主要岗位类别

(或技术领域)

生物与化工大类

47

生物技术类

4701

医药制造业

27

生化药品制造工

6-12-05-01)

发酵工程制药工

6-12-05-02)

疫苗制品工

6-12-05-03)

血液制品工

6-12-05-04)

药物检验员

4-08-05-04)

微生物育种

微生物发酵

生化分离

药品生物检验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依托企业、研发中心或科学研究院所研习生岗位,基于生物医药实际研发项目,产教研合作,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技并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新药及医药技术研发行业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本专业基本知识和关键共性技术技能,能够从事微生物育种、细胞培养、药物发酵、基因测序、制剂制造、药品生物检定、药品质量控制等岗位,产业急需、技艺高超的书证融通型、专业复合型和创新实践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在社会能力、操作能力和发展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 

1. 社会能力

社会能力指毕业生在未来从事特定职业活动时,作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所需具备的与他人交往、合作及共同生活与工作的能力和素质,包括价值观、职业道德、法律责任、健康安全、环境保护、沟通与合作等关键内容。社会能力具体划分为道德责任、安全环保、沟通合作三个次级目标。道德责任包括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安全环保包括健康安全和环境保护;沟通合作包括沟通交流和与人合作。

1)道德责任

职业道德:能及时、详尽并如实地记录实验数据和工作过程,正确填写各种研发、实验操作工作记录和文件,不伪造、不篡改实验数据和工作内容,承担产品研发和实验操作相关责任,遵守动物、人体实验等药物研究伦理要求。

法律责任:基本熟悉《中国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国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易制毒化学药品管理办法》、《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和《生物制品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

2)安全环保

健康安全:熟悉实验室安全防护知识,基本熟悉生物制品研制、基因工程产品研制、药物制剂研制以及相关分析检验、中试放大岗位的质量意识、安全生产意识和劳动保护要求。

环境保护:能正确处理药品研发、中试放大过程中出现的废料、废水、确保生产环境及相关环境的安全及卫生,能按照5S要求对工作环境进行整理和规范,并具有节约意识。

3)沟通合作

沟通交流:具有较强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能独立完成工作汇报,具备一定的外语阅读听说的能力;能够准确地用专业术语描述实验过程。

与人合作: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共同制定并完成药品生物技术专业相关研发、中试放大任务;对自己或他人发现的常见技术问题,能够通过协商后,独立解决。

2. 操作能力

操作能力指毕业生未来从事特定职业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技能以及为实现最优绩效所应具备的主要能力,包括执行规范和标准、运用工具和方法完成工作任务以及持续改进、提高绩效等关键能力。操作能力具体划分为专业能力、通用能力两个次级目标。

1)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指完成职业岗位要求应具有的能力,包括特定的规范、技术、工具、方法、对象、环境等,根据不同岗位性质可依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相关要求确定,或依照行业职业技能标准、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的岗位规范、国际职业技能标准来确定。

 具有理解和执行标准、技术规范的能力:具有理解和执行药品研发辅助、中试放大、实验员等岗位的企业实验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能力。

 具有认识和使用生产工具的能力:能正确使用分析天平、移液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PCR仪、发酵罐、液相、气相色谱、层析柱等药品研发、中试放大、污染防治的仪器用具,并能维护仪器用具,排除简单故障。

 具有掌握和运用工作方法的能力:能正确编写各种工作文件,包括药物研发、中试放大操作规程和报告,以及新药申报与审批文件,能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标准工作规范、标准操作规程正确完成药品的研发、中试放大和污染防治等工作。

2)通用能力

① 通用能力指在专业能力之外,在相近相关岗位可迁移的能力,包括通用技术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等。

② 具有通用技术能力: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快适应相近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具有信息处理能力:能利用网络、图书等专业信息资源,围绕药品生物技术专业各种职业活动对有效信息进行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传递和应用;能利用常规Office工具进行文档的整理(Word)、报告的演示(PowerPoint)、表格的绘制与数据的处理(Excel)。

具有数字应用能力:能准确地采集职业活动所需的数据,并进行分类、整理;能掌握职业活动所需的计算方法,并应用和展示计算结果;能运用采集、整理、计算的数据,并通过获得的数据结果对职业活动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和判断;

 具有自我学习能力: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较强的自学能力;

 具有外语应用能力:能阅读专业英文文献或著作,并初步具备生物专业英文文件撰写能力,能初步应用英语解决涉外业务问题。

3. 发展能力

发展能力指在社会能力、操作能力基础上,毕业生为了在一定职业领域进行开拓、变革和创新,实现职业发展和人生价值,在接受职业教育过程中需要培养和体验的重要能力,包括学习能力、信息能力和创业能力三个次级目标。

1)学习能力

具备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和新政策的能力;能及时掌握制剂、基因产品、生物制品及药物检验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政策和最新发展动态。

2)信息能力

具备信息收集、处理和应用能力,能较熟练地运用外语阅读专业期刊并进行文献检索;能利用网络、图书馆等媒介收集制剂、基因产品、生物制品及药物检验等的相关信息;并能够总结进行汇报。 

3)创业能力

具备思考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对市场需求较新的一些生物产品、药物剂型和药品检验方法提出可行的研制程序或方法;了解药品生物技术行业发展动态,熟悉药品生物技术行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技术研发的最新前沿动态;进一步具有发现市场、创建团队、团队协作、风险管理等基本创业能力。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主本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

(一)公共基础课程

1.“思政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总计48学时,3学分。

《思想道德与法治》48学时,3学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32学时,2学分。

《形势与政策》32学时,1-4学期每学期8学时。该课程采取专题报告形式进行授课,1学分。

2.军事理论

《军事理论》根据学院实际分学院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开设,共32学时,2学分。其中集中面授16学时,在线课程学习16学时。《军事技能》训练时间为2周14天,112学时,计2学分。

3.大学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学院实际分学院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开设,共32学时,2学分。大学生健康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等。各专业通过讲座、报告会、网络、展览等各种形式进行,采取讲授与专题讲座相结合、集中与分散授课相结合、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4.创业就业指导

《创业指导》安排在第三学期开设,共32学时,记2学分。《就业指导》安排在第四学期开设,共38学时,记2学分。

5.公共艺术教育

《公共艺术教育》在非艺术专业开设,学生至少要在学校开设的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取得2个学分方可毕业。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等5门,每门课32学时,计2学分。

6.安全教育

各专业要将安全教育与德育、法制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有机融合,把敬畏生命、保障权利、尊重差异的意识和基本安全常识根治在学生心中。各专业通过讲座、报告会、网络课程、展览等各种形式进行。

各专业要科学开展国家安全教育,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牢固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增强自觉维护国家安全意识,具备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要重点围绕理解中华民族命运与国家关系,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引导学生系统掌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理解中国特色国家安全体系,树立国家安全底线思维,将国家安全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强化责任担当。

7.大学体育

《大学体育》第一、二、三、四学期开设,周2学时,4学分。第二学期考核以太极拳为主,要求学生在校三年期间必须通过《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学会简化杨氏24式太极拳。一年级开设简化杨氏24式太极拳、篮球专项,二年级开设。

8.大学英语

《大学英语》第一、二学期开设,第一学期考试课,周4学时,4学分;第二学期考查课,周4学时,4学分。

9.大学计算机基础

《大学计算机基础》根据学院实际分学院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开设,共32学时,全部为上机操作,2学分,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

10.劳动教育

《劳动专题教育》,理论课,共1学分,第二学期开设,进行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具体课程由教务处统一安排。

《劳动实践教育》,实践课,共1学分,第一到第四学期开设,每学期由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后勤基建处等相关部门联合组织开展“劳动周”活动,各专业也可根据专业特色,定期组织学生到学校食堂、周边社区等开展志愿劳动服务。通过多样的劳动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培养积极的劳动精神和必备的劳动能力。

11.思想道德考核

思想品德教育计4学分,每学期1学分,由学生处负责考核。

(二)专业基础课程

1.无机分析化学

本课程总学时64学时,理论学时32,实践学时32,共3学分,在第一学期开设。该课程是药品生物技术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学习内容有:1掌握原子结构、化学反应原理和计算的相关知识;2掌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配位平衡、氧化还原平衡的相关知识,并能用于滴定分析法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3能正确清洁和使用实验室常见器皿和相关设备;4能保持安全的工作环境,正确处理废液和其他废弃物;5能熟练掌握滴定操作,正确判断滴定终点并对样品进行定量分析;6能规范操作分析天平,熟练使用称量瓶等,进行准确的称量操作;7能正确填写原始记录单及检验报告单,正确应用统计原理和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2.微生物技术

本课程总学时64学时,理论学时32,实践学时32,共3学分,在第一学期开设。该课程是药品生物技术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学习内容有:1建立良好的无菌意识,能规范进行无菌操作;2能规范且熟练操作常用微生物学的仪器设备,如普通光学显微镜、高压蒸汽灭菌锅、恒温鼓风干燥箱等,能解释其工作原理,并说明其维护方法;3能正确配制和稀释常见的消毒灭菌剂、染色液、指示剂等溶液;4能正确清洗、包扎和使用三角瓶、培养皿等微生物常用器材;5能正确制备培养基;6能规范地进行微生物分离培养、活化复壮、分类鉴定、选育和保藏。

3.有机化学

本课程总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36,实践学时36,共3学分,在第二学期开设。该课程是药品生物技术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教学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理化性质;立体化学特征;电子效应;典型有机反应的反应历程;熟悉有机化合物研究的一般方法;了解各类代表性化合物及其应用。通过实验,达到加深、巩固并扩大学生对所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观察记录、分析归纳、撰写报告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熟悉有机化学基本原理在实际体系中的应用,使学生学会科学地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免疫基础

本课程总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48,实践学时24,共3学分,在第二学期开设。该课程是药品生物技术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从实际产品和技术出发设置课程的学习项目,使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工作情境中开展学习,熟练掌握动物免疫、抗体抗原制备、免疫检测、诊断试剂盒制备相关的理论支撑和工作技术。

5.生物化学

本课程总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48,实践学时24,共4学分,在第三学期开设。该课程是药品生物技术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核酸、蛋白质的结构、组成、理化性质,了解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酶的作用特点、影响酶活力的因素,了解酶的作用机理、辅酶的组成与功能;了解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掌握重要的糖代谢的反应历程、生物学意义及调控机理,了解蔗糖和淀粉的分解与合成过程;掌握电子传递链和氧化磷酸化作用,明确物质代谢与能量的关系;掌握脂肪酸 β—氧化及从头合成的反应历程,明确糖代谢与脂代谢的联系;掌握氨基酸的酶促降解和氨的同化,了解氨基酸的合成过程,明确碳代谢与氨代谢之间的关系;了解核酸的降解与核苷酸的合成;掌握DNA 的复制、转录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明确各个过程的特点;掌握酶活性调节机理、酶合成的基本调控机理,明确这两种调节在代谢中的重要性。

6.实用药物学基础

本课程总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48,实践学时24,共4学分,在第三学期开设。该课程是药品生物技术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学习:1了解人体解剖生理特征、典型疾病的病理特征,具备基本的医学素养,能正确看待和应对人体的生、老、病、死等现象;2熟悉典型药物的理化性质、结构特征、制备方法,能通过实验手段,鉴别、制备典型药物,初步了解药学研究的内容与意义;3熟悉典型药物的构效关系、体内代谢特征、生物学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初步了解药效学研究的内容与意义,能简单的指导典型药物的临床使用。

(三)专业核心课程

1.生物技术

本课程总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48,实践学时24,共4学分,在第三学期开设。该课程是药品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细培养,分离提取和鉴定核酸,酶切、回收和连接DNA分子,遗传转化技术,基因及基因产物检测技术细胞冻存与复苏、细胞活性检测和细胞大规模培养等。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熟练使用和维护各种操作仪器和工具,对学生掌握动植物细胞培养和常规检查养成良好的安全意识、无菌意识、责任意识、团队协作等职业素养起到明显地支撑作用。在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优势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始终

2.生物分离纯化技术

本课程总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48,实践学时24,共4学分,在第三学期开设。该课程是药品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学习可以学到:1能从不同原材料中制备出样品,并用合适的方法保存;2能根据不用的生物分子选择合适的分离纯化方法;3能根据不同的生物分子使用离心、色谱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萃取技术和浓缩干燥技术;4能根据生物分子的理化特征鉴别和区分蛋白质、氨基酸、抗生素和核苷酸等生物分子;5)能正确地记录生物分离纯化完整过程

3.药品储存与养护技术

本课程总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48,实践学时24,共4学分,在第学期开设。该课程分为药品的仓储与养护、药品的进出库业务、药品仓储的设备、药品仓储信息管理、药品库房的安全管理、中药的储存与养护、各剂型药品的储存养护等单元。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能掌握药品仓储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对药品实施有效安全的保管和养护,并能规范地办理药品仓储的各项业务,为其将来择业、就业打下一定的基础。

4.药物制剂技术

本课程总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48,实践学时24,共4学分,在第四学期开设。该课程是药品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药物制剂技术主要研究药物制剂生产工艺、生产技术以及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药物制剂开发、工艺设计、生产技术改进和质量控制等。例如:藿香正气软胶囊、感冒冲剂的生产与加工,药物制剂中物料干燥、粉碎、筛分、混合及操作,半成品和成品的质量监督、检验及储存等。

5.生物制药技术

本课程总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48,实践学时24,共4学分,在第四学期开设。该课程是药品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制药过程中的培养基制备、菌种选育、种子制备和保藏以及生物合成、化学提炼和检定等,发酵工程药品生产各环节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掌握典型发酵药品的结构、理化性质及生产工艺过程,为学生进入生产岗位打下扎实基础

6.药品包装学

本课程总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48,实践学时24,共4学分,在第四学期开设。该课程是药品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对药品包装技术作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内容包括:药品包装设计,药品包装材料及容器,药品包装材料及容器的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药品包装技术与方法,药品包装机械,药品包装材料及容器的生产车间和药品包装生产车间设计。

7.生物药物检测技术

本课程总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72,实践学时0,共4学分,在第学期开设。该课程是药品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掌握我国药典中收载的主要常见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标准,能对药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与分析方法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掌握常用检测技术,熟悉并了解国内外药品质量标准的情况,了解某些现代检测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动向与发展。通过学习,能够综合应用所学,在制订药品质量标准工作上以及分析方法的评价比较与选上具备初步的能力。

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见附件表1、附件表2和附件表3)

八、实施保障

主要包括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学习评价、质量管理等方面。

(一)师资队伍

1.队伍结构

学生数与本专业专任教师数比例不高于25:1。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一般不低于60%,专任教师队伍要考虑职称、年龄,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

2.专任教师

专任教师应具有高校教师资格;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具有药品生物技术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扎实的本专业相关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够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有每5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

3.专业带头人

专业带头人原则上应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能够较好地把握国内外药品生物技术行业、专业发展,能广泛联系行业企业,了解行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实际,教学设计、专业研究能力强,组织开展教科研工作能力强,在本区域或本领域具有一定的专业影响力。

4.兼职教师

兼职教师主要从本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聘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能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指导和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等专业教学任务。

(二)教学设施

教学设施主要包括能够满足正常的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所需的专业教室、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等。

1.专业教室基本条件

专业教室一般配备黑(白)板、多媒体计算机、投影设备、音响设备,互联网接入或Wi-Fi环境,并实施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安装应急照明装置并保持良好状态,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逃生通道畅通无阻。

2.校内实训室基本要求

校内应设置有能满足微生物基础、生物化学、生物制药工程技术与设备,微生物发酵技术、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药品生物检定技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生物制药技术等课程教学要求的专用实训室。

1)微生物学基础实训室

微生物学基础实训室应配备生物显微镜(2人/台)、电子天平(精确度0.01 g;5人/台)、pH计(5人/台)、高压灭菌锅(10人/台)、超净工作台(10人/台)、生化培养箱(10人/台)等设备。

2)生物化学实训室

生物化学实训室配备恒温水浴锅(5人/台)、电子天平(精确度0.01 g;5人/台)、电热干燥箱(10人/台)、pH计(5人/台)、层析装置(5人/台)、电泳仪(5人/台)、电磁搅拌器(5人/台)、冰箱(30人/台)等设备。

3)发酵工艺实训室

发酵工艺实训室配备通用发酵罐及其配套装置(30人/台)、均质机(20人/台)。

4)细胞培养实训室

细胞培养实训室配备CO2培养箱(20人/台)、恒温振荡培养箱(10人/台)、普通冰箱(30人/台)、超低温冰箱(50人/台)、纯水机(50人/台)、高速离心机(20人/台)、倒置显微镜(20人/台)、无菌室等设施设备。

5)生化分离实训室

生化分离实训室配备玻璃蒸馏装置(5人/台)、玻璃离子交换柱(5人/台)、万能粉碎机(10人/台)、低速离心机(20人/台)、真空旋转蒸发仪(10人/台)

3、校外实训基地基本要求

校外实训基地基本要求:具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能够开展生化技术实践等实训活动,实训设备齐备,实训岗位、实训指导教师确定,实训管理及实施规章制度健全。与专业建立紧密联系的校外实训基地达5个以上。

4、学生实习基地基本要求

学生实习基地基本要求:具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能提供微生物育种、微生物发酵、生化分离、药品生物检验等相关实习岗位,能涵盖当前相关产业发展的主流技术,可接纳一定规模的学生实习;能够配备相应数量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和管理;有保证实习生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规章制度,有安全、保险保障。

5、支持信息化教学方面的基本要求

支持信息化教学方面的基本要求为:具有可利用的数字资源库、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等信息化条件;鼓励教师开发并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平台,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利用信息化教学条件自主学习,提升教学效果。

(三)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教师专业教学研究和教学实施所需的教材、图书文献及数字教学资源等。

1.教材及图书

每一个课程有专门的教材,并且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生物技术与大健康产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学内容,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特色教材:

1)按照“书证融通课程一体化、专业复合课程模块化、创新实践课程项目化、配套教材数字化”的课程与教材一体化建设原则,引入国家职业标准和行业技术标准,聚焦产业创新要素,以职业能力提高为目标、以典型职业活动为载体,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适用于不同生源类型、不同岗位发展的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特色教材。

2)融入多层次、多维度、高质量的多媒体资源,打造一批移动数字化特色教材,支撑课内教学延展至课前和课后,为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促进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提供资源。

2.数字教学资源配置基本要求

建设、配备与本专业有关的音视频素材、教学课件、数字化教学案例库、虚拟仿真软件、数字教材等专业教学资源库,应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动态更新,能满足教学要求。本专业的教学资源主要如下表所示:

2 药品生物技术专业数字化(网络)教学资源

类别

主要内容

专业技术标准

国家职业资格标准

行业的技术标准、业务流程、作业规范

专业教学标准

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

各类教学文件(教案、授课计划等)

专业核心课程及其教学资源

教学指南、电子教案、电子课件、企业案例库、学生作品、

职业资格认证培训资源

微生物发酵工题库、基因工程产品工题库、化学检验员题库

数字化素材

多门课程的VCD、图片、动画、仿真平台等

在线学习平台和移动学习平台

本专业核心课等多门课程均有在线学习平台和移动学习平台,支持多终端学习,实现混合式教学模式和泛在学习。

(四)教学方法

针对职业人才的培养特点,遵循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在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落实教学目标、管理等方面统一要求的前提下,适应不同职业发展路径,根据普通高职、贯通培养、社会人员等不同生源特点,采取灵活教学模式,推行PEPER(策划Plan、研讨Explore、实践Practice、评价Evaluate、反思Reflect五环节)教学法,广泛应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打造有用、有趣、有效课堂。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理实一体、行动导向教学,在理论教学中密切结合实例,注重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实训教学中结合实际操作讲解理论知识,注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课程为指导”,根据课程特色要求,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

专业群技术基础课程主要采取问题导向和案例教学等教学法,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作用。主要教学方法有:问题牵引法、启发教学法、案例演示法、任务驱动法、模拟训练法、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小组教学法、激励教学法、比赛教学法、自学指导法等。

(五)学习评价

以学生岗位适应性和职业生涯的发展性作为根本标准,引入生物医药行业国际高端企业及行业龙头、品牌企业的工艺要求、质量标准,通过改革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方法,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建立实时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线上评价和线下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三结合评价模式,在专业群技术基础课程、职业技术技能课程、复合型和创新型模块课程中全面推广应用。利用在线课程平台、网络调查问卷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大数据技术开展教学过程监测、学情分析和学业水平诊断,构建课前、课中和课后全过程评价体系,由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评价,实现对学生课业的客观评价和个性化培养。课程考核方式普遍采用N+2方式。“N”为过程作业,形式为调研报告、课题训练、平时作业、课堂研讨、汇报、制作成果、课程论文等,占学生总成绩的50%;2为考试,占学生总成绩的50%。

着重考虑国际化企业的要求与就业市场的需求,改进教学质量评价形式。将教学质量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注重教学过程与质量评价要素有机结合,研究设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健全社会、行业、学校、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实现“过程+结果的形成性教学效果评价。开展用人单位、毕业生和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调查评价,建立评价结果的反馈机制。

2. 多方综合测评教学质量,加强实践课程监控评价

采用多方综合测评的方式评价课堂教学质量,从不同观测点评价教师的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

针对“理实一体化”课程学生活动空间大、教师教学方式多、教学周期长等特点,学校重点采取听教师说课、巡查教学现场、听关键单元教学、随机访谈学生、抽查学生作品等方式,由企业专家、学生、同行教师、校内督导进行独立测评,评价结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评优晋级的主要依据。

毕业设计质量控制采用抽查教学文件、听教师开题讲课、看学生答辩、抽查论文的方式进行。通过跟踪毕业设计环节的质量,对毕业设计选题是否来自企业真题、是否专业对口和毕业答辩质量等进行集中检查,以此规范毕业设计的全过程,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顶岗实习质量监控通过监控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状态、教师与企业的联系状况,检查教师到企业指导学生顶岗实习情况,保证顶岗实习质量。

3. 完善多元质量监控体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成立教学质量考核组织,明确各自职责和任务,坚持学院、教研室、教师“三级听课制度”及院、教研室“两级督导制度”。建立教学信息定期反馈制度和整改反馈制度,保证监控取得实效。做到层层考核有依据,处处考核有规范,每个教学环节考核规范具体。聘请社会和企业的专门人员,定期对实习效果、学生表现、就业质量进行评估,做到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化,及时了解国际化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并根据反馈意见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以学院已有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基础,结合生物医药行业生产管理制度,完善有关教学管理文件,建立起对教学全过程科学、规范、系统的运行监控体系。加强学生顶岗实习质量管理制度建设,切实提高顶岗实习质量。根据生物医药行业单位绩效考核目标,与行业单位共同进行顶岗实习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记入学生档案。

(六)质量管理

1. 学校主要监控措施

学校督导通过审查教学文件、巡视、听课、向学生调查了解等方式掌握教学情况,督促教学规范,推广优秀教师教学经验,指导部分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反馈或通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要求;教务处督查教学计划执行,开展教学值日检查,加强巡考,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网上评教,严格审查毕业资格;学院领导和教学系统中层干部认真执行听课、评课制度。

2. 二级学院主要监控措施

教务处和学院督导室除开展日常教学检查外,每年还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教学计划执行、各类教学准备、课堂教学、实训实习、毕业项目及考试等专项检查;二级教学单位督导组对本院教师全面听课及检教学资料;各班级均有一名学生信息员,定期向院教学负责人反映教学情况。各级、各类教学检查中反映的问题,均及时向有关人员进行反馈或在一定范围内公开通报,达到教学事故认定标准的,则按教学事故认定办法进行处理。

3. 合作培养企业主要监控措施

在各实习基地均建立由企业相关部门负责人、指导教师及校内专业教师组成的顶岗实习管理小组,负责学生实习期间的指导、管理与考核;在“教学工厂”建立教师工作站,驻站教师除承担一定的课程教学任务外,主要是协助企业搞好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要求顶岗实习的学生都必须及时向院(系)汇报实习情况,由校内指导教师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计入顶岗实习成绩。

九、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是学生通过规定年限的学习,须修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学时学分,完成规定的教学活动,毕业时应达到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要求。毕业要求应能支撑培养目标的有效达成。

(一)学分要求

各门课程均按学习统一对学分制要求进行考试成绩管理,课程考试实行学分制要求管理,学生毕业最低总学分为132学分。学生通过3 年的学习,须修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学分,完成规定的教学活动,达到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规定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要求。鼓励学生获得车工、铣工、维修电工等职业资格证书。

学生获得相应专业等级证书、省级以上技能竞赛获奖可以折算相应的学分(附表3),但必修课程及实训环节课程学分不可替代。具体如下:

1、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创业指导、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军事理论、军事技能、劳动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等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学分不可替代。

2、公共选修课中,中共党史及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学分不可替代。

3、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为必修课程,学分不可替代。

4、实践环节课程为必修,学分不可替代。必修课程学分不可替代。

(二)顶岗实习要求

在校学生必须参加顶岗实习并成绩合格,顶岗实习一般至少为半年。

(三)证书要求

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如下职业资格证书:

化学检验员、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上岗证、分析测试实验室内审员、药物分析工、生物发酵工、药物制剂工、食品检验工等。

十、专业特色

药品生物技术对人类影响最大的高新技术之一,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扶持和发展的产业,本专业发展迅速,毕业生需求量大,在医疗、制药、食品、农林、环保等行业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

十一、附录

附表1、药品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安排表

课程

类别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学分

考核方式

总学时

理论

学时

实践

学时

1

2

3

4

5

6

 

01080111

思想道德与法治

3

48

42

6

4

 

 

 

 

 

A

*

0108005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

32

28

4

 

2

 

 

 

 

A

*

0108004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3

48

42

6

 

 

 

3

 

 

A

*

01080045

形势与政策

1

32

32

0

1

1

1

1

 

 

A

9-16W

01080039

大学英语(1)

4

64

64

0

4

 

 

 

 

 

A

*

 01080040

大学英语(2)

4

64

64

0

 

4

 

 

 

 

A

*

01080035

大学体育(1)

1

32

0

32

2

 

 

 

 

 

C

*

01080036

大学体育(2)

1

32

0

32

 

2

 

 

 

 

C

*

01080037

大学体育(3)

1

32

0

32

 

 

2

 

 

 

C

*

01080038

大学体育(4)

1

32

0

32

 

 

 

2

 

 

C

*

01080041

大学计算机基础

2

32

0

32

 

2

 

 

 

 

C

*

01080043

创业指导

2

32

32

0

 

 

 

2

 

 

B

 01080044

就业指导

2

38

38

0

 

 

 

 

2

 

B

01080046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

2

32

32

0

 

2

 

 

 

 

B

 01080047

安全教育

2

32

32

0

 

2

 

 

 

 

B

 01080048

军事理论

2

32

32

0

2

 

 

 

 

 

B

01080031

劳动教育

2

32

16

16

劳动

劳动

劳动

劳动

 

 

D

*

01080112

军事技能

2

112

0

112

112

 

 

 

 

 

D

*

小计

37

758

454

304

11

15

3

8

2

 

 

*

公共选修课由教务处统一安排

最低达到4学分,48学时

公共选修课主要开设本专业外的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如公共艺术教育、党史国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使学生兼备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艺术素养

 

 

中共党史

1

16

16

0

 

1

 

 

 

 

B

 

新中国史

1

16

16

0

 

1

 

 

 

 

B

 

中华传统文化

1

16

16

0

 

1

 

 

 

 

B

 

音乐鉴赏

2

32

32

0

2

 

 

 

 

 

B

 

书法鉴赏

2

32

32

0

2

 

 

 

 

 

B

 

影视鉴赏

2

32

32

0

2

 

 

 

 

 

B

 

美术鉴赏

2

32

32

0

2

 

 

 

 

 

B

 

舞蹈鉴赏

2

32

32

0

2

 

 

 

 

 

B

 

民间艺术赏析

1

16

16

0

 

 

1

 

 

 

B

 

中国音乐简史

1

16

16

0

 

 

1

 

 

 

B

 

当代影视评论

1

16

16

0

 

 

1

 

 

 

B

 

合唱艺术

1

16

16

0

 

 

 

 

 

 

B

 

 

小计

4

64

64

0

2

1

1

 

 

 

 

 

业课

 

03010001

无机分析化学

3

64

32

32

4

 

 

 

 

 

A

 

03010002

微生物技术

3

64

32

32

4

 

 

 

 

 

A

 

03010004

有机化学

3

72

36

36

 

4

 

 

 

 

A

 

03010006

免疫学基础

3

72

48

24

 

4

 

 

 

 

A

 

03020017

药事管理与法规

4

64

64

0

 

4

 

 

 

 

A

 

03010005

生物化学

4

72

48

24

 

 

4

 

 

 

A

*

03010019

实用药物学基础

4

72

48

24

 

 

4

 

 

 

A

*

03010044

生物技术

4

72

48

24

 

 

4

 

 

 

A

*

03010046

药品储存与

养护技术

4

72

48

24

 

 

4

 

 

 

B

 

03010011

生物分离纯化技

4

72

48

24

 

 

4

 

 

 

B

 

03010047

生物药品检测技

2

64

16

48

 

 

4

 

 

 

B

03010036

药物制剂技术

4

72

48

24

 

 

 

4

 

 

A

*

03010042

生物制药技术

4

72

48

24

 

 

 

4

 

 

A

*

03010045

药物化学

4

72

48

24

 

 

 

4

 

 

A

*

03010035

药品包装学

4

72

48

24

 

 

 

4

 

 

B

 

03010031

药品生产与

质量管理

4

72

72

0

 

 

 

4

 

 

B

 

03010048

药物分析

4

64

64

0

 

 

 

 

4

 

B

 

03010027

医药市场营销

2

64

16

48

 

 

 

 

4

 

B

 

小计

64

1248

812

436

8

8

20

20

16

 

 

 

01080113

军事训练

2

2W

0

48

2W

 

 

 

 

 

D

 

01080118

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

25

27W

0

810

 

 

 

 

10W

15W

E

 

小计

27

648

0

858

 

 

 

 

 

 

 

 

总计

132

2928

1330

1598

26

28

28

28

10

15

 

 

注:1考核方式分为:A闭卷考试、B开卷考试、C实作考核、D过程考核、E成果评审、F绩效考核。

2课程特征属性(备注)*为核心课程;为课证融通课程;#为集中实践教学,XW表示X周;为常规教育或机动安排,不进课表

附表2、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学时、学分统计表

总学时

总学分

实践总学时

实践总学时所占比例

公共基础课学时

公共基础课学时所占比例

选修课总学时

选修课学时所占比例

2928

132

1598

63%

758

26%

320

11%

附表3、学生获得相应专业等级证书、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对应分

名称(证书、竞赛)

级别

对应学分

要求(必考、选考)

省级竞赛

(教育厅、人社厅、工信厅等主管部门举办的赛项)

一等奖

10

 

二等奖

8

 

三等奖

6

 

优秀奖

4

 

行业企业举办的省级以上竞赛

/

4

 

国家认可的其他种类专业证书

/

4

必考

职业类资格证书

高级工

6

选考

中级工

4

必考

初级工

2

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