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智能制造转型期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难题,近日,焦作工贸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院长王红锦携党支部主任董聪利、教研室主任宋丹一行,赴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专项交流调研,围绕自动化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校企合作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并实地考察思政教育基地。

在交流座谈会上,王红锦院长直指当前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痛点,就七大核心问题展开问询。针对课程设置调整,济源职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其以“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为原则,重构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将传统电气控制、传感器技术等课程整合为模块化课程群,新增工业互联网、智能生产线运维等适配智能制造需求的核心课程,遴选标准严格锚定区域高端制造企业岗位能力模型 。

谈及案例教学融入,济源职院分享了典型实践:与本地装备制造企业共建“工学一体化工作站”,将企业真实的“柔性生产线故障诊断”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学生以项目小组形式参与故障排查与方案设计,去年该模式培养的学生在省级技能大赛中获奖率提升37%,企业顶岗实习留用率达62% 。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其推行“场景化教学+双导师制”,企业技术骨干定期入校授课,教师则带着教学问题赴企业挂职,将工业机器人视觉分拣等新技术实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同步开发活页式教材更新课程资源 。

师资队伍建设上,济源职院的“双师型”培养体系引发关注。通过建立校企人才交流通道,实施“教师项目攻坚计划”,要求专业教师每年不少于2个月深入企业参与技术研发,同时引进企业工匠组建兼职教师团队,目前该专业“双师型”教师占比达85% 。在教学资源建设与评价环节,其搭建了包含虚拟仿真系统、云教材库的数字化资源平台,形成“校企共研、动态更新”的开发机制;评价体系则引入企业深度参与,将学生项目交付质量、岗位适应能力等纳入核心指标,由企业导师同步打分形成多元评价闭环 。

 针对校企合作难点,济源职院坦言曾面临企业参与动力不足、技术转化滞后等问题,通过牵头成立区域产教融合联盟,推行“双院长制”吸纳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决策,并简化课程优化审批流程,实现企业技术建议3个月内落地教学实践 。

   交流期间,焦作工贸职院一行还参观了济源职院思政教育基地,重点学习“德技相融”育人模式,了解其将工匠精神、理想信念融入专业教学的实施路径与制度设计 。王红锦院长表示,此次调研精准对接了专业建设堵点,济源职院的课程改革、师资培养与校企协同经验极具借鉴价值,后续将结合学院实际转化应用,推动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质升级。


文:王晨晖 图:邱利莉 审核:王红锦 编辑:王晨晖

Copyright@2015-2023 焦作工贸职业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