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美写生季 |“笔游徽脊”徽派建筑写生技巧课堂

时间:2025-03-22浏览:12

授课教师:李苗

课程介绍

青砖黛瓦马头墙,绿水悠悠绕古城”,白墙灰瓦、马头墙、四水归堂、三雕艺术、牌坊与祠堂共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本次课程内容以“笔游徽脊:徽派建筑写生技巧”为主题,为学生讲解了徽派建筑的历史文化、徽派建筑的实用功能与文化象征、徽派建筑马头墙的构造细节以及徽派建筑的种类与绘画技巧等理论知识。课后通过外出写生的实践方式,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学会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获得热爱生活的深层次意义,进而利用所学知识去表现自然,抒写自我感受。

课程内容

在徽派建筑中,马头墙最具特色。马头墙随屋面坡度层层迭落,以斜坡长度定为若干档,其上安各种“座头”(“马头”),有“鹊尾式”、“印斗式”、“坐吻式”等数种。

鹊尾式——“鹊尾式”即雕凿一似喜鹊尾巴的砖做为座头,也称之为“武斗马头墙”。其造型高耸张扬,犹如朝笏(chaohu),传递着力量与地位,展现主人对权利和胜利的渴望。这种马头墙常见于富商大贾或官宦人家的宅邸,象征着主人的显赫地位和非凡成就‌。

印斗式——“印斗式”马头墙也称之为“文斗马头墙”,其造型厚重稳健,形如官印,线条流畅,给人一种内敛、典雅的感觉。这种马头墙象征着文化底蕴和和谐安稳的生活,是文雅生活的象征。


徽派建筑常见种类有三花式、五花式,三花式为三级阶梯,檐角平直,适用于普通民居。五花式为五级阶梯,翘角飞扬,适用于祠堂或富商宅邸,体现了徽派建筑的华丽与气派。这种设计不仅美观,还具有一定的装饰功能,彰显了主人的社会地位。

【徽州文化小课堂】陶渊明故居守拙园

陶渊明故居守拙园位于安徽黄山市黟县碧阳镇赤岭村。“守拙园” 之名取自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景区入口有一座刻有 “守拙园” 题名的徽州特色石牌坊。园区内的徽派古民居错落有致,青瓦白墙与绿树相互映衬。还有五柳堂、聚贤堂、陶公亭等建筑,每一处都充满古色古香的韵味。园内屏风上刻着《桃花源记》全文,文化墙镶嵌了百多块各个朝代的石刻门额,字体涵盖楷、行、草、隶、篆等,宛如历代书法艺术的博物馆。12亩的无边天池“故渊”,设计独特,周围没有堤岸,水天一色,与三面的远山、一排排的徽州古民居相互映衬,完美融合了徽派建筑艺术之美和山光水色之美。守拙园再现了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中的生产生活场景,传承和展示了陶渊明文化及桃花源文化的深刻内涵,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授课现场

课程作业

课后,李苗老师根据本节课的授课主题给学生布置了今日的写生作业。作业内容为《徽派建筑绘画练习》,学生可在写生地行取景,分别对三花式或五花式的“鹊尾式”、“印斗式”、“坐吻式”马头墙以及徽州三雕装饰工艺进行写生练习。通过实地写生,使学生真正领悟到“粉墙黛瓦”的聚落美学。

学生写生小记

教师实地指导小记

学生作品展示

24(三)数艺1班张慧勤

24(三)数艺班白雪萍

24(三)视传2班张敬轩

24(三)数艺班孔玉晴

24(三)数艺班娄玉洁

24(三)数艺班王方园

24(三)数艺班闫颖颖

24(三)数艺班高悦

教师作业点评小记

课程小结

外出写生不仅是一门必修课程,更是一场学生自我成长的深度探索。面对陌生的环境,同学们学会了独立观察、自主思考、团结互助,在与当地风土人情的碰撞中,拓宽了视野,丰富了内心世界。在写生的过程中,同学们穿梭于自然与人文交织的景致里,每一次下笔都是专业能力的锤炼,不仅绘画技巧在实景描绘中愈发精湛,对大自然的感知、对作品构图的把控都实现了质的飞跃,将在艺术的道路上坚定的前行,为未来的发展积蓄了源源不断的能量。



文稿:李苗      

图片:拜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