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
(一)公共基础课程
1.“思政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总计48学时,3学分。
《思想道德与法治》48学时,3学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32学时,2学分。
《形势与政策》32学时,1-4学期每学期8学时。该课程采取专题报告形式进行授课,1学分。
2.军事理论
《军事理论》根据学院实际分学院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共32学时,2学分。其中集中面授16学时,在线课程学习16学时。《军事技能》训练时间为2周14天,112学时,计2学分。
3.大学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学院实际分学院安排在第二学期开设,共32学时,2学分。大学生健康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等。各专业通过讲座、报告会、网络、展览等各种形式进行,采取讲授与专题讲座相结合、集中与分散授课相结合、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4.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安排在第三学期开设,共32学时,记2学分。《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程》安排在第四学期开设,共38学时,记2学分。
5.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课程内容要将安全教育与德育、法制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有机融合,把敬畏生命、保障权利、尊重差异的意识和基本安全常识根治在学生心中。通过讲座、报告会、网络课程、展览等各种形式进行。
要科学开展国家安全教育,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牢固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增强自觉维护国家安全意识,具备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要重点围绕理解中华民族命运与国家关系,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引导学生系统掌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理解中国特色国家安全体系,树立国家安全底线思维,将国家安全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强化责任担当。
6.大学体育
《大学体育》第一、二、三、四学期开设,周2学时,4学分。第二学期考核以太极拳为主,要求学生在校三年期间必须通过《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学会简化杨氏24式太极拳。一年级开设简化杨氏24式太极拳、篮球专项,二年级开设足球课、排球课。
7.大学英语
《大学英语》第一、二学期开设,第一学期考试课,周2学时,4学分;第二学期考查课,周2学时,4学分。
8.大学计算机基础
《大学计算机基础》根据学院实际分学院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开设,共32学时,全部为上机操作,2学分,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
9.劳动教育
《劳动专题教育》,理论课,共1学分,第二学期开设,进行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具体课程由教务处统一安排。
《劳动实践教育》,实践课,共1学分,第一到第四学期开设,每学期由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后勤基建处等相关部门联合组织开展“劳动周”活动,各专业也可根据专业特色,定期组织学生到学校食堂、周边社区等开展志愿劳动服务。通过多样的劳动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培养积极的劳动精神和必备的劳动能力。
10.思想道德考核
思想品德教育计6学分,每学期1学分,由学生处负责考核。
(二)专业(技能)课程
本专业的专业(技能)课程主要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训环节。
1专业基础课
(1)芭蕾基训-民舞
第一、二学期开设,第一学期开设周学时6,第二学期开设周4学时,共计168学时。
课程目标:该课程为舞蹈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属于表演专业技术能力训练的主修课程,本课程是建立在芭蕾训练体系的基础上,根据舞蹈专业的特点和学生技术能力的需要来选取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芭蕾训练体系在开、绷、直、立和规范性、伸展性方面的训练优势。
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在人体线条、肌肉的韧性和技术技巧的科学性以及动作的稳定性方面进行训练,力求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达到一定的规范程度。
(2)舞蹈作品赏析
第五学期开设,周2课时,共计16学时。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开阔眼界、开拓思维,使学生能够积累较为丰富的舞蹈素材,为将来的表演和创编打下良好的基础。
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通过欣赏大量的经典剧目、比赛作品和视频等影像资料,引导学生对舞蹈作品进行理解、分析,从而积累丰富的舞蹈素材。
2.专业核心课
(1)中国民族民间舞
第一至第四学期开设中国民族舞,第一至第四学期开设均为周4课时;第三学期开设东北秧歌,周4课时;第四学期开设胶州秧歌,周4课时,共计424学时。
课程目标:通过对不同民族风格舞种的学习,使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和艺术品质得到全方位提升。
主要内容:本课程以藏、蒙、维、傣四大类中国民族舞和东北秧歌以及胶州秧歌两大民间舞训练为主,以传授民间舞蹈文化的底蕴及民间流传的舞蹈风格为核心,融入少数民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风格舞蹈的学习,包括:第一部分,基础技能训练;第二部分,各民族舞综合能力拓展训练。
(2)毯技
第二学期开设,第二学期周2课时,共计36学时。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拉伸学生的软开度,提升素质技巧能力,锻炼其身体的肌肉能力,全方面协调发展。
主要内容:结合芭蕾舞、古典舞的基础训练方法,对学生身体各部位柔韧性、肌肉力量进行全方位训练,为学生舞蹈肢体运动的整合能力和舞蹈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包括:第一部分。身体局部及元素训练;第二部分,舞蹈单项技术及短句训练;第三部分,舞蹈综合能力及组合训练。
(3)中国古典舞身韵
第二、三学期开设,第二、三学期周4学时,共计144学时。
课程标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从心灵、内涵中真正领悟和把握民族气质,具备运用身体韵律表现舞蹈语汇的能力,与技术技巧同步练习,使学生的基本功有着进一步的提高,能够完成跳、转、翻的单一技巧,最终具备完成难度技巧的综合素质。
主要内容:以形、神、劲、律为主线进行系统训练,以拧、倾、圆、曲”的体态待征,“提、沉、冲、靠、含、腆、移”的腰部动律元素,以及“平圆、立圆,八字圆”为重点讲授内容,注重舞蹈技能与韵律的融合,传统韵味和审美风情的熏陶,引导学生从心灵、内涵中真正领悟和把握民族气质,具备运用身体韵律表现舞蹈语汇的能力。包括:第一部分,元素训练;第二部分,短句训练;第三部分,练合性训练。
(4)剧目表演-民舞
第三、四、五学期开设,第三学期周2学时,第四、五学期周6学时,共计192学时。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丰富学生的舞台表演经验,提升与编导和其他演员的协作能力,为将来教授、排练以及创作剧目奠定良好的基础。
主要内容:精选思想艺木性较高,训练价值较大的中外经典舞蹈作品为教学内容,针对雪生个体专业资质进行舞蹈表演意识、舞台表现力和创造力等舞蹈综合能力的训练,同时提开升与编导和其他演员的协作能力。包括:第一部分,学习相对规范、风格韵律易掌握的集体舞剧目;第二部分,学习队形复杂、韵律鲜明的剧目;第三部分,学习有人物角色、技术难度的舞剧片段;第四部分,毕业汇报综合剧目。
(5)现代舞基训-民舞
第三学期开设,周4课时,共计72学时。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舞的发力方式,加强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对呼吸的掌握,进一步提高自己身体的灵活性,进而达到自身舞蹈能力的又一个飞跃
主要内容:通过现代舞的训练,学生掌握现代舞的精神意识和技术体系,达到身法与技法的和谐统一。注重对舞蹈动作的开发和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身体表现能力、示范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编创能力和组织实施教材的能力。包括第一部分:现代舞的风格特点等基础理论知识;第二部分:现代舞身体各部位基础训练;第三部分:现代舞组合练习。
(6)编舞技法应用-民舞
第四、五学期开设,周4课时,共计104学时。
课程目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较好的掌握舞蹈编导的技术、技巧,引导学生广泛地吸收各种门类的创作方法,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创作思路,发掘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主要内容:内容主要由编舞基础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编舞基础理论:一、编舞概述;二、编舞的类型;三、编舞的基本方法;四、编舞技法种类;五、编舞中的形式感;六、编舞中的节奏感。第二部分,动作元素编舞实践:一、动态元素的开掘;二、动作元素的变化;三、舞句的编织;四、舞段的编织。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掌握编织舞蹈语言和组合的基本方法与规律,具备实际操作和探索创新的能力。
(7)舞蹈教学法
第五学期开设,周4课时,共计32学时。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开阔眼界、开拓思维,使学生能够积累较为丰富的舞蹈素材,为将来的表演和创编打下良好的基础。
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通过欣赏大量的经典剧目、比赛作品和视频等影像资料,引导学生对舞蹈作品进行理解、分析,从而积累丰富的舞蹈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