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扎实做好新学期教学准备工作,精准把握课程教学方向,提升课堂教学质量,9月 9日下午15点,汽车工程学院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开展开学第一周集体备课活动。教学院长魏琰全程参与指导,新能源汽车教研室主任尚东风、汽车教研室主任路亮分别牵头本教研室教师开展备课研讨,全院专业课教师及实训室管理人员全员参与。
一、统筹部署明方向,精准指导提质量
集体备课启动会上,教学院长魏琰首先传达了学校关于新学期教学工作的整体部署要求,并结合学院学科专业发展实际,明确了本次集体备课的核心任务。她强调,集体备课是凝聚教师智慧、统一教学标准、解决教学难点的关键环节,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技术快速迭代、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教师需以集体备课为契机,打通 “理论教学与产业实践”“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 的衔接通道。魏琰院长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聚焦课程目标,确保教学内容贴合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二是要创新教学方法,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互动性强、实践性强的教学环节;三是要关注学情变化,针对 2025级新生的学习特点,优化教学节奏与知识导入方式。
二、分室研讨深交流,聚焦重点破难点
在新能源汽车教研室备课现场,主任尚东风以《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检修》《纯电动汽车构造与原理》两门核心课程为重点,带领教师们展开深度研讨。针对新学期新增的 “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设计” 教学模块,教师们结合最新行业案例,共同梳理教学知识点、设计实验项目,并就 “如何将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的最新技术成果融入课堂教学” 展开热烈讨论。尚东风主任提出,要建立 “产业案例库 + 虚拟仿真实验” 双辅助教学体系,通过引入企业真实技术难题作为课堂研讨题目,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汽车教研室主任路亮则聚焦传统汽车类课程与新能源技术的融合创新展开交流。他指出,随着汽车产业向 “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 转型,《汽车构造》《汽车服务工程》等传统课程需及时补充智能化底盘、线控技术等新内容。为此,他牵头梳理了课程内容更新清单,并提出 “跨教研室协同备课” 机制 —— 联合新能源汽车教研室教师共同开发 “传统与新能源技术对比” 教学模块,避免教学内容重复或脱节。